[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简介[v]]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甘肃]-[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会宁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会宁县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千米,辖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33个社区,20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0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5.7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兰州1小时经济圈城市。“十三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47亿元,年均增长4.89%。2021年获评第十五批“省级文明县”。
一、基本情况
会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35年历史;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会州会宁县;境内现存大量历史文化遗迹,有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的牛门洞新石器遗址,有古城遗址和以汉墓群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20多处。1997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会宁是全国红色旅游名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
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到过会宁,朱德、彭德怀等9位元帅、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余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会师期间,只有6万人口的会宁积极支援7万名红军将士,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评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宁县先后荣获“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示范城市”“美丽中国·最佳宜居宜业宜游名县”“美丽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名城”等称号。
会宁有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 小时、平均气温8.1℃,年平均降雨量370毫米、蒸发量1800mm以上,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全省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主产区。目前,全县共有耕地460多万亩,种植全膜玉米100万亩、黑膜马铃薯100万亩、饲草紫花苜蓿160万亩、小杂粮30万亩、油料作物15万亩,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18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是“中国肉羊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亚麻籽之乡”。
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会宁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6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100多人,硕士学位5500多人,59名会宁学子被北大清华录取,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美誉。
会宁是黄河上游重点生态保护区。祖厉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是国家确立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区域)的重点区域,也是会宁的“母亲河”,纵贯会宁南北,会宁境内干流153㎞,占全长的70%,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39条,覆盖27个乡镇50.3万人口。2021年,祖厉河流域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8个试点名单。“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和全面融入“黄河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突出祖厉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祖厉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带,全力打造绿色秀美山川。
会宁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会宁是原国家“三西”农业建设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共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4.45亿元,逐人逐项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共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4109户,完成自来水入户96155户,新建改造农村道路4244公里。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建立“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828户13467人,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底,全县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准确把握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深刻用意,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